“中华石刻数据库”开通试用通知

  • 发布时间:2024-09-19 09:22:38
  • |
  • 作者: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



一、数据库简介

《中华石刻数据库》是专业的石刻资源数据库。以专题库的形式,整合了各时期、地区、类型的石刻文献,并不断收入近年来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,是集合了史料与学术研究资料的系列数据库产品。目前已上线专题库——《宋代墓志铭数据库》《三晋石刻大全数据库》《汉魏六朝碑刻数据库》《唐代墓志铭数据库》历代石刻拓片汇编等专题库。


二、资源数量与特色

1.《宋代墓志铭数据库》由李伟国先生主编,已经完成建设并上线。全部文献数据均按照古籍整理出版的标准进行了点校处理,除正文外,还包含了大量注释、校注等内容。收录资源包括:见之于史书、别集、总集等传世文献的墓志铭;金石图书所录出土墓志、各藏家所藏旧拓本等;新出土墓志之见之于各种书刊者;整理者自行购置搜集之拓本;初编约8,800篇,续编约1,940篇。


2.三晋石刻大全数据库》刘泽民、李玉明等主编。全书以抢救和存史为收录原则,以《三晋石刻总目》为基础,均全文收录。全书以县(市、区)分卷,原则上每县(市、区)一卷,另有山西博物院卷、五台山卷、晋商会馆卷和总目各一卷,全省预计125卷,现收入17242篇。全卷录文分为现存石刻和佚失石刻,分别按时代顺序排列,不分类。每件石刻编纂内容包括名称(全称)、简介、录文(全文),另附照片或拓片。收录的石刻文字,只作标点,不作校勘。全书兼具史料和艺术欣赏价值,可供相关研究者参考。


3.《汉魏六朝碑刻数据库》以毛远明教授遗著《汉魏六朝碑刻集释》为基础的专题性数据库。于20193月由中华书局进行数字出版,是现今汉魏六朝碑刻语言文字研究方面材料最翔实、成就最高的代表性著作。该数据库收集碑碣2466通,拓片3000余幅;据拓片准确释文,并加上现代标点;广集众本,精心校勘;对碑铭中的疑难词语简要注释和考辨,并辅以提要。作为一部碑刻文献整理研究著作,该书有材料收集全面、体例科学严谨、校勘准确精审的特点。


4.《唐代墓志铭数据库》是“中华石刻数据库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由彭兴林先生主编收录唐五代的墓志铭12500通以上。见于史书、别集、总集等传世文献的墓志铭,2000余通。收集墓志拓片近10000通,其中作者本人2017年前已搜集购置之拓本近8000通,加上近一年采购的及作者朋友处收藏的近1800多通。根据墓志特点,对墓志进行录文、标点、分段、编年处理。已有整理成果的部分,在前人成果基础上重新标点、分段,并且考证墓主姓名、时间等,对墓志进行编年排序。图文对照;标明责任者(志主和作者)信息;标注著录信息;不断更新,根据新出土、新发现文献持续扩充数据总量。


5.历代石刻拓片汇编是“中华石刻数据库”继“宋代墓志铭数据库”“汉魏六朝碑刻数据库”“三晋石刻大全数据库”“唐代墓志铭数据库”之后,推出的又一石刻文献专题数据库产品,利用已经搜集的石刻拓片、传世古籍以及出版整理的古籍(如各类全集、金石志等)等,全面收录、整合的各种刻有文字内容的石刻资源。“历代石刻拓片汇编”具有较强的通代性,涵盖时期上起先秦,下至民国,不设地域范围限制。本库一编、二编各收录资源10,000通(篇),一编相对集中于明清时期,二编则相对集中于唐宋至金元时期。三编收录资源7,400通(篇),作品时间基本为唐、辽两代,占比超过三编总体量的90%,相较前两期,资源分布由分散趋向集中。全库共计将达27,400余通(篇),所收录的石刻形制丰富多样,囊括碑碣、石阙、摩崖、墓志、造像、经幢、买地券等各种类型;题材包罗万象,涉及记事赞颂、哀诔纪念、祠庙寺观碑、石经、诗文、图文、公文等不同内容。


三、特色功能

1. 精准、多样的检索方式

可全文检索、高级检索,并提供多种逻辑条件的复合查询,且支持同名异称查询。



2. 图像、录文对照阅读。录文可复制、引用。

文本内容与拓片图像一一对应,可对照阅读。支持文本复制、粘贴、笺注、引用。


3. 点校整理、著录详细:

对墓志进行了点校整理,著录详细,主要责任者、志主、时间等信息著录详细准确。


四、数据库进入方式

数据库网址:https://inscription.ancientbooks.cn/docShike/


使用须知

用户在机构IP范围内可直接使用。

机构用户可以免费注册个人账号,享受书籍复制、引用、收藏、笺注等个性化服务。


试用时间

2024918- 20241231